【评论】“魔术的感觉”问题
作者:杨夕文
Magic is the finest branch of poetry
——Friedrich Schlegel(1790)
前段时间,一直和北京的刘源(surpassly)讨论关于这样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: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学得越多,变得越不自然?自己变得很爽,观众反应却很弱?理论了解很深,但却似乎丢失了魔术最本质的东西。后来针对我们所面临的这个困境,我们最后几乎都将目光投射到了最集中最焦点的方向,那就是表演时“魔术的感觉”似乎越来越弱…
想象一下,这样一种表演的窘境:魔术师手拿着牌,眼神不自信,生硬地没有任何先兆和理由去完成那些高难度的流程和手法,手法虽然漂亮,但语词单调,完全不在表演的状态,似乎表演对于他们而言,是一件痛苦且完成任务式的作业。想想!再想想!您第一次看到的魔术,是这样子的吗?
毫无疑问,这对于爱好者而言是一个关乎魔术的瓶颈,一个迷茫的十字路口。刘源说:最开始的魔术是好魔术,最后来的魔术也是好魔术,但中间那些不是。魔术的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进程。一开始的魔术,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魔术在眼前发生,心灵被深深震撼后,我们饱含热情去用心把握用心表演的魔术。最后来的魔术是我们历经身心磨砺,返璞归真的魔术。而中间那些,也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,却是最难掌握,历经挣扎,不断探索,对魔术本身似懂非懂的一个长期过程。而至于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失去“魔术的感觉”?王也和我聊这个问题的时候,他提到了郭皓炜大师曾经面临同样的困境,郭去问张科民,张科民的回答我认为一下点出了我们问题的所在。他说:“你之所以这么迷茫,就是你懂得太多了!”
懂得太多,便对惊奇之事,自发地产生了免疫。魔术表演的内在出发变得不再坚定。第一次看魔术的感觉,渐渐被理性的逻辑和严格的步骤所掩埋,那最纯真最本实的出发渐渐失去光华。这对于想把魔术作为惊奇的礼物献给观众的我们而言,是一种病,得治。对于魔术,我们似乎应该好好想想真实和理由是如何在运作的,懂得这二者,才能去塑造属于自己的表演。而作为魔术的核心部分,表演的状态也是“魔术的感觉”塑造的关键。可是理论终究是空而大的,抛弃理论,去接近自己的内心,首先拥有魔术的心境才是一切表演的起始。我有一个山东的爱好者朋友,他是学影视表演的,他们的第一堂课,就是要学会把自己“打碎”,然后去组合另外一个表演的人格。这个人格要在不断的敢于表演敢于塑造的行为中,变得不加修饰,自然畅快。这一堂课,对于用魔术去造梦的我们来说,也是必不可少的。不论我们变多少次同样的魔术,虽然我们知道这个魔术是怎么变的,都要用带给观众惊奇的那种情绪那种状态去对待每一次表演。
迷茫的日子里,我很害怕失去“魔术的感觉”,我很害怕我似乎变不了让人惊讶的魔术了,我害怕是不是我的手法还不够娴熟,我的理论还不够高深。可是,或许我们压根就想错了。其实是我们表演的热情淡了,内心被封锁了,理性压住了感性,对未知对惊奇的情绪弱了。明白如此,就不要再害怕了,这是一个学习和运用的过程。经历过,才会懂得,经历过,才会思考如何应对。
回头看看,如果我们丢掉我们脑子里的杂念,不是想着我怎么虐死你们,而是想着怎么把我自己的世界用魔术表达出来,想着怎么把魔术作为礼物去让观众获得一些东西。不是固步自封地在书籍,DVD,镜子前面自娱自乐,而是走出去,到观众面前去获取最感性最本真的惊奇,去把握最有魔术感觉的经验,从复杂而繁复的手法流程理论里化脱而出,与它们浑然一体,返璞归真,那么或许这病,就会迎刃而解。
(本文发表在《The Magic Way》杂志第一期)
更多优质魔术文章和翻译资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ArthurxMagicCabin
支持一下杨大哥 赞~ 支持一下 紧遵源大神教悔 确实,越来越感觉是在给自己变魔术了....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