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皮士魔术一张 发表于 2013-2-19 14:05:26

中国魔术之家

中国是魔术的发源地之一。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汉代《百戏》中就对魔术有了介绍,我国古代将魔术称为“幻术”。公元前500年,祖先便有了“连环”的记述,迄今世界众多魔术师表演的“环扣可 解”均被称作“中国环”。魔术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开展得最早的领域之一。《史记》记载,公元前108年,安息王“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”,来中国表演魔术。东汉张衡的《西京赋》也记载了来自西域的魔术师“吞刀吐火”、“划地成川”等魔术节目。
隋唐时期,和日本、印度等国的魔术交流就更多了,南宋、明、清时代,以“藏挟”见长的古彩戏法,以及《神仙幻术》、《鹅幻汇编》等魔术专著,对日本及西方的魔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中外魔术的大交流出现在清末民国初年,一方面是英国的瓦纳.日本的松旭斋天一、意大利的却菲洛、美国的邓脱等许多外国著名魔术师来华表演,一方面中国的先辈戏法艺人朱连奎、韩秉谦、郎德山等远涉重洋去国外献艺,带回许多外国魔术节目。在此基础上,穆文庆、韩敬文、莫悟奇、张慧冲等前辈大胆继承并借鉴了中外魔术的精华,取长补短,融会贯通,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国的魔术。
中国有许多魔术师,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手法,把手法练的非常娴熟,简直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。在他们看来,大卫的魔术手法不算老到,严格的来说,甚至在一些手法上明显露出了魔术表演的大忌。在他们眼里,大卫还有待练习。但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,往往忽视了大卫的表演。大卫在舞台上,用他那丰富的表情和优雅的动作,使观众的目光更聚焦在他的表演,而忽视些魔术表演中的某些关键细节。这样看来,大卫的表演却成了弥补他手法不足的途径,不,应该说是超越手法的一大优势。反观中国的魔术师,不是不苟颜笑,就是在学徒时继承师傅的清一色的皮笑肉不笑。相比之下,观众更能被什么样的表演吸引也就毋需多说了。(中国魔术过于追求完美而忽视些表演的方式,千人一面的舞台印象时间长了也必遭到观众的遗忘。魔术不仅仅是在表演的时候才是门艺术,在其他时间,甚至在台下也有它可塑的一面。)
二、魔术道具
再说说魔术道具,中国的魔术道具许多还停留在纸牌,鸽鸟,鲜花,彩带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阶段。不少人从小时候看到花甲之年,所见的仍旧是那么些东西,也给中国魔术限定下了一条条狭隘的框框。大卫的魔术道具,却是丰富多采,传统的魔术道具出现的几率不超过5%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中国传统魔术里有一个就是“漫天花雨”,随着魔术师双手的不断挥动,变出的是许许多多的花瓣。现在这个魔术更多的是由纸牌代替。到了大卫这里,由简单的不带感彩的纸牌、花瓣换成了梦幻般的水晶泡泡,配上灯光的渲染,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却提高了数倍有余。(传统魔术不一定要动很大的手术,有时一点点小的创意就会走出一条更好的路来。对于中国魔术来说,抛弃传统,勇于创新,才能使魔术艺术衍衍不息。
三、环境
中国许多魔术培训的是手法,理念就是信手拈来,要求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施展。在一些舞台表演,甚至是魔术表演专场的之前,也只是在后台检查魔术道具,温习手法,对于周遭环境从来没有很严格的要求。从这次大卫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可以看出,环境是魔术表演中很关键的一点。一个星期不到,大卫的助手将上海大剧院所有的座位,机位,舞台,后台都做了详细的调查,甚至连剧院里所有的数百根排线都摸的熟透。比剧院里的负责人员知道的都详细,透彻。在表演的时候,这样的检查不仅更能保证魔术表演的保密性,还可以更好的利用环境为表演服务,增加魔术表演的完美度,使观众得到最佳的艺术享受。(据说大卫表演自由女神失踪之谜的时候,就是利用舞台的旋转,将观众的视觉不知不觉转移到另一个地方。说穿了没什么了不起,甚至根本不能说是魔术,但中国的魔术师怎么就想不出
四、原理
这可能是大卫之所以成功的最大秘密。中国魔术深受千百年传统的影响,讲究的是手法的熟练度,玩的是障眼法。那时能做到这样,的确能让大多数人匪夷所思,但是,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,这样光凭一个人表演的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。而那些障眼法别人看多了,也就见怪不怪了。大卫的魔术,不仅仅继承了原来魔术的特点,更加上了声、光、影、机械原理、电脑特技,甚至是以前录好的胶片。他的魔术,更超越了原有魔术的境界,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,更符合现代人思维和理念的魔术表演。(能够利用一切现有的高科技资源更好的迷惑观众,诱导观众,并能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享受的就是好魔术。世界在发展,魔术也不能一尘不变,固步自封于死板的条条框框里。)
    魔术已经离我们很远了,中国魔术更是和别人有着很大的差距。先别说在技术上,在经济上不如别人,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不能输给别人。以往的那种师傅教多少,自己学多少的日子不能在延续了,如果不再创新,沉醉于老一套。那么不久的将来,中国魔术也许只能在我们发黄的记忆中存在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国魔术之家